在养殖猪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就是猪与猪之间咬耳咬尾,有的时候还会出现几种个猪去咬一个猪,出现此种现象也是养殖人员头疼的一件事,为什么会出现此种现象,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猪咬耳咬尾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一、临床表现
受害猪的尾巴、耳朵被咬伤,创伤流血不止,严重者尾巴能够会咬掉半截。受害猪惊恐不安,不敢与猪群一同采食饮水,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假如创伤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常会引发感染,轻者呈现部分炎症和安排坏死,下降胴体质量,影响猪肉质量和食用功能;重者能够形成脊椎炎,乃至致使肺、肾、关节等部位的炎症,若不及时处理,可并发败血症等致使逝世。
二、防治办法
1.合理分群养殖。尽量将来历、体重、日龄、毛色、性格等方面区别不大的猪组合在一同,佳将同窝仔猪放置在一个集体中养殖。猪群规划适度,通常母猪以2~6头为宜,育肥猪10~20头为宜;在工厂化养猪条件下每群不宜超越50头。同一群猪个别的体重相差不能过大,仔猪体重不宜超越4~5千克,架子猪不超越7~10千克为宜。分群后要坚持相对安稳,不该随意再分群。
2.培养抗应激种类。不一样猪的种类对应激的灵敏性不一样,这与遗传基因有关。因而,运用育种办法选育抗应激猪,树立抗应激猪种群,筛选应激灵敏猪,从根本上处理猪的应激疑问。生产实践标明,杜洛克、约克夏、汉普夏等与本地猪杂交的代猪具有较强的抗应激性。
3.操控养殖密度。合理运用猪舍面积,有利于推进猪的生长发育,避免猪只拥堵争斗。生产实践标明,体重在30千克以下,每头猪占地面积为0.5~0.6平方米;体重在60千克以下,每头猪占地面积为0.6~0.8平方米;体重在90千克以上,每头猪占地面积为1平方米。猪舍内饲槽和水槽数量适合,设置高度适宜,避免猪只抢食争斗。
猪群咬尾咬耳的危害
猪互相撕咬有时被称为反不适综合症,在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下均可引起仔猪群的咬尾咬耳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可能全部咬掉,有些猪还会咬耳朵。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采食时,被咬伤的猪常常躲在角落里,如不及时治疗进行处理可引起伤口的感染,这种感染可引发局部炎症和组织坏死,降低胴体质量。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止。
猪群咬尾、咬耳发生的原因
01、 营养因素:猪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全部来源于饲料,当饲料营养不均衡或颗粒太细时,猪群出现应激反应进而导致出现咬尾咬耳。如:饲料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饲料配合不科学;维生素、铁、铜、钙、镁和食盐的缺乏以及纤维素的不足即可导致咬尾咬耳症的发生。
02、环境因素:猪舍内环境卫生条件差,有害气体如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的浓度高,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不佳使猪群产生不适或休息不好极易导致猪群发生啃咬。在恶劣的环境中,光线过强也是一种应激,促使猪群发生恶癖症。
03、管理因素
A 饲养密度过大,猪只之间相互接触发生冲突,为争夺采食和饮水的位置互相咬斗;
B 一栏猪体重大小悬殊太大,体重小、体弱的猪常常是被咬的对象,一旦被咬伤,就会引起所有猪都去咬;
C 饲槽不够或饮水量不足,往往会引起咬尾的暴发。
04、健康因素
A 猪皮肤病,如猪油脂病、湿疹、新的皮肤创伤及猪蓝耳病导致的皮肤病变等都可能加剧啃咬情况的发生;
B 外寄生虫可成为附加应激而起作用,体外寄生虫对皮肤刺激引起猪只烦躁不安,在舍内墙壁和栏杆上磨擦,出现外伤,引起其他猪只啃咬;
C 体内寄生虫:如蛔虫在体内作用,也可出现咬尾现象,要及时驱虫;
D 猪贫血、尾尖坏死也可诱发猪只咬尾咬耳的恶癖,除此之外还可见咬肋及其他部位,如咬蹄、腿、颈和跗关节。
防治措施
01、满足猪的营养需要,饲喂营养均衡的饲料。当发现有咬尾时,可在饲料中适当增加复方维生素及矿物质元素,严禁饲喂霉变饲料。对被严重污染、毒素损伤的饲料可添加安生顺1.0-2.5kg/T。
02、亦可在饲料中,另外增加0.1%-0.2%的食盐,或加少量镇静剂(如氯丙嗪)。
03、环境要求要有良好的通风、保温、防潮、及适当的光照设施,以保证舍内卫生干燥、通风。
04、消除地板或墙面的锐角和平整表面,避免皮肤受到损伤。
05、合理组群,按品种、体重、体质和采食量等相近似的猪放在同圈饲养。
06、饲养密度要适当,要保证每头猪有足够的占地面积,如3-4个月的猪,占栏面积应为0.7-0.8平米。
07、仔猪断尾:可在出生后1-2天对仔猪进行断尾,并肌注速倍治0.3ml,以减少伤口的感染。据资料报导,断尾后发生咬尾的仅占0.25%,而未断尾的发生率为6.86%,相差27倍。
08、被咬的猪只要及时处理: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清洗消毒,涂上碘酒,以防止伤口的感染,对咬伤严重的可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速倍治按0.1ml/kg体重进行肌内注射(最大剂量不超过1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