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稻田生态养鸭的优势。
1.对水稻的好处
让鸭子在稻田中长期生活,在水稻田中自由穿行、觅食,可以刺激水稻的生长,同时能为水稻除去杂苹和害虫。鸭粪又是很好的农家肥,可以被水稻很好的吸收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对土壤质量的变化和水稻生长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节约化肥、农药、人力支出是一举多得的养殖方法。
2.对鸭子的好处
水田生态养鸭为鸭子提供了良好的养殖场所,鸭子可以在水田的水面上休息和玩耍,同时水田也可以为鸭子遮风避雨,更重要的是水田还为鸭子提供了昆虫、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它解决了鸭子部分食物,尤其是动物活性蛋白质的来源,促进了鸭子的健康生长。从而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饲料投入,降低饲养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对生态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稻田生态养鸭的技术要点
1.搞好场地建设
稻田生态养鸭虽然好处很多,操作也比较容易。但是,作为养鸭场的稻田需要进行一些改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养殖鸭的围栏。设置围栏的目的在于便于管理和防止鸭子逃窜。建筑材料上要注意控制成本,提倡就地取材,可以因陋就简,木条、竹条、尼龙网、编织袋等都可以用。围栏高度以50~60厘米为好,围栏间距要适中,以不让鸭子逃出为宜;二是要搭建栖架,供鸭子上岸休息使用。一般建在田埂上,材料也要因地制宜,一般以木条、竹条为主。栖息地上最好有天花板,可以遮阴避雨。栖架要高出稻田20厘米左右。建造栖架的面积取决于养鸭的数量,一般以每平方米6~7只为宜。
2.选好放养品种
稻田养鸭的养殖环境和普通养鸭不同。稻田养鸭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更接近野生状态。因此,放养品种的选择应根据稻田养鸭的特点来确定。一是选择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二是选择耐水性好、行动敏感、浑水效果好的品种,三是选择野食能力强、除虫、除草能力强的品种。目前适合于稻田养殖的品种较多,国内优良的地方品种如绍兴鸭、金定鸭等中小型鸭都是较好的选择。贵州地区一般以当地三穗鸭为主的地区,美国绿头野鸭及其杂交品种效果也很好。
3.确定规模和数量
每个鸭群的规模不能太大,规模太大容易在鸭群聚集地踩坏稻苗。一般一群鸭饲养规模要控制在100只以下。饲养密度以每667平方米(1亩)20只左右为宜。密度过大,食物来源紧张,鸭子长势不好;密度过小,浪费资源,没有真正起到浑水、除虫、除草的作用。
4.放养前的准备
(1)育雏。根据鸭子在野外生活的特点,用于稻田放养的鸭苗必须要身体强健,因此,搞好育雏十分重要。要从刚出壳的雏鸭中选择收黄较好、健康、灵活、体态适中的雏鸭进行育雏。育雏期要注意温度控制:1~3日龄28~30℃,4~6日龄26~28℃,7~10日龄24~26℃,11~20日龄20~24℃。应尽早开水,开食,开水时间不得超过出壳后24小时,开水0.5小时后即可开食。
(2)驯水。经过驯水的鸭子,耐水时间长,能较快适应稻田生活。雏鸭驯水在4、5日龄就可开始,池水深10厘米左右。第1次下水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上岸后晾干绒毛后还可再次下水。第1天下水5~6次,以后随着天数的增加下水的时间和次数可以逐渐增加。在雏鸭驯水时,要注意保温,环境温度要控制在25℃左右,水温不能低于20℃,对于绒毛过湿的雏鸭要及时烘干。
(3)驯食。主要是增加鸭子野食的能力。雏鸭3日龄后,在饲料中逐渐混合添加10%~30%的青饲料。放养前几天,天气晴朗,温度适宜时,可停止饲喂一段时间,然后将饥饿的鸭子放在野外,训练其主动啄食昆虫和杂草的能力。
(4)确立信号反射。为了便于今后在稻田养鸭群的管理,每次给鸭群喂食时都要给鸭群一个明确的响亮信号(吹哨等),使鸭群形成条件反射,便于放养后的喂食和召集鸭群。
5.确定放养时期
稻田放养鸭子的时期必须根据水稻生长的时期来决定。放养的鸭子最好在20日龄左右下田,苗移植后开始返回青分析,即苗移植后12天左右放入鸭子。放入过早,容易损坏秧苗;放入过晚,鸭子除虫、除草效果会欠佳。通常在下谷种育秧前种蛋要入孵,保证雏鸭日龄稍大于秧龄为好。随着水稻逐渐成长,鸭子也慢慢长大,待到水稻抽穗灌浆、稻穗下垂时要及时收回放养的鸭子,以免造成水稻的损失。